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及南水北调办主任王风竹告诉记者,从1992年开始,来自全国的72家考古单位、数千名考古工作者,对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文物进行发掘保护。经过16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完成规划的地下文物点217处、45.8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和190.6万平方米的勘探工作任务,系统廓清三峡考古学文化面貌,推进了巴文化考古研究。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距今6000-7000多年前的“太阳人”石刻和石人雕像、精美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图案精美的巴文化铜戈、矛及一组保存完好的弓箭,堪称库区文物中的“瑰宝”。这些大量重要遗迹遗物的抢救保护,填补了峡江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系统完善了该地区原本并不清楚或只有一些初步认识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秭归官庄坪、庙坪、巴东雷家坪等一批遗址典型楚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楚文化向西扩张及巴、楚文化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秭归何光嘴、朝天嘴等一批夏商时期的遗存揭示了巴、蜀、华夏诸部族文化在库区交流的史迹;大批汉、六朝墓葬的发掘,揭示了当时的三峡地区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版图。
与此同时,按照“集中保护,规模发展”的思路,湖北文物部门搬迁复建了41处文物建筑,全省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2009年5月全面竣工,10月对外开放。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物质本能汇合被形容为万有引力?万有引力之谜有望被破解?
- 航天史奇迹:SpaceX猎鹰9号回收火箭确定可再用
- 中日合作发现113号元素,无奈定名“日本”
- 航天飞机成为历史?美国不玩印度玩
- 2000岁古树将被克隆:活久见,见自己?
- 技术落后:英国关闭最后一座由本国企业运营的核电站
- 好奇号火星玩自拍:纳米比沙丘尘埃布满火星车
- 科学家发现唤醒大脑机制:大脑中的觉醒开关